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人物>>英姿焕发正当时 | 曾凡一:科坛上升起的艺术之星,歌声飘出实验室

英姿焕发正当时 | 曾凡一:科坛上升起的艺术之星,歌声飘出实验室

2024-05-26 17:43:29
字体:[ ]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都希望自己成为科学家。他们成长的岁月中,陈景润、华罗庚、邓稼先等耳熟能详的榜样成为每天报纸的头条。振兴中华,从我做起是许多有志青年的共同心声。《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更是重口流播,而“再过二十年,咱们再相会”那种对自己的憧憬和激励,成为很多人一直默然挺进,山登绝顶的动力。然而,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家,除了天赋、机缘、毅力外,家庭的培养却起到不可思议的潜在作用。


父母都是人类遗传学疾病研究专家的曾凡一,小时候虽然是个可爱的小天使,但他们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去细致照顾这位她。每天都连饭都在实验室的父母,只好让他领略着同学们所难以分享到的独特人生经历:实验室人生。


1.jpg

曾凡一教授实验照


每天放学后,曾一凡来到实验室,看着带着口罩、身穿白大褂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们乐此不疲地晃动试管,瞄着显微镜看老半天不吱声。天长日久,她也开始捏着小试管在那里缓缓晃动,关注着试管里微妙的变化。这是每天的课外作业。不用考试,不用检查,只要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曾凡一最乐意的功课。因而,在实验室里做简单的操作,就跟女孩子踢毯子那样驾轻就熟书。实验室的独特味道如同女孩子身上的雪花膏那样令她深感亲切与熟悉。


不过,做错试验,只要不是弥天大祸,父亲都会蹲下来夸奖她从失误中寻找到试验新方法。这种特殊的家庭教育,令曾凡一获得众多同龄人无法感知的启迪:错误并不可怕,而应从错误中发现超越的方法,这令她在日后面对无数挫折与困惑中得以千里奔突,从未停歇,而众多科学家朋友的父母,更令她从小就在这些学贯中西大学者的言传身教和温言蔼语中感悟到学习、思考、研究、为人处世的方式与途径。


十岁左右,曾凡一就跟父母到乡村去做血红蛋白疾病普查,在亲眼目睹远离大陆的孤岛里贫困的渔民深受病痛折磨却无法挣脱的情景时,一直生活在宁静、平和、便利的大城市里的曾凡一第一次深感震撼,更第一次接触到社会草根阶层的真实生活状态,而发明很多药去治疗这些病人的想法如孤岛上的春风,带着理想的种子,撒播在曾一凡的稚嫩心田中。



不过,父母并没有一味让她在实验室。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母亲黄淑帧更自小学习钢琴,舞台艺术就是她的强项,艺术院校一直是她要报考的专业,只是后来觉得救死扶伤成为她更理想的职业才潜心学医,但音乐天赋与对艺术的痴迷却遗传到女儿身上。父亲更是对交响乐独具见解,他常将交响乐的旋律与基因结构的图谱相提并论,天长日久,令曾凡一对音乐与科学都产生出有趣理解和热爱。因此,曾凡一四岁半就提出练钢琴、学舞蹈,父母的原则是:坚持到底。她颔首应答,更成为日后的人生信条。


2.jpg

母亲指导幼时的曾凡一弹钢琴


自小便参加上海市少年跳水队的曾凡一实是父母良苦用心的安排。女孩子面对高高的跳台和出水后不知成败的瞬间,实是几乎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但是,从无数次失败中锤炼出一种特别的心理素质,那就是在挫败中快速克服心理障碍并马上找到弥补或超越缺陷的能力,正是父母期待的结果,这种潜移默化能力的积淀令她在此后求学与科研中得以脱颖而出,而身体素质的锻炼、严守时间的自律、面对失败的淡定、超越自我的追求以及众多的同伴和师友,令她在严苛却充满温情的团队里获得终身的友谊。



1984年上海举行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黄淑帧极力鼓励曾凡一参加独唱比赛。在父母的语言哲学中,参加比赛的潜台词就是夺得桂冠。


这是一个音乐积淀深得无法探底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歌唱大赛,多少学养深湛的音乐世家与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争夺这个桂冠,而从小就是学校艺术团钢琴和舞蹈队演员、独唱演员的曾凡一从小培养的坚定内心与无差错的精准把握,令她雏凤音清,独占鳌头。


此后,她成为上海市轻少宫的独唱演员,更跟随廖一鸣先生、吴国钧先生系统学习音乐。此时,她才十七岁。细想一下,若自小没有家庭的熏陶,母亲的极力支持和细节的指点,又在大赛中得获冠军,其人生,或许又是另一个轨迹。因而,机会的把握与不懈的坚持正是曾凡一深感有效的人生信条,而父亲总是充满创意的各种小发明又让她深悟到事物解决的不同角度的有效切入与充满惊喜的结果,让女儿从死记硬背中坚决走出正是父母令她能更快速进入事物核心的诀窍。不过,在音乐与医学的专业抉择中,孤岛贫民的忧郁眼神令她深知医学的现实价值,因此,她入读上海科技大学化学专业。 



在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攻读生物专业的曾凡一深知自己的绝对音高是天生禀赋,也是当年震撼所有评委的声音,深具音乐家潜质。学校还希望吸收她到音乐系攻读,不过,她还是更深爱充满未知的生物学科,因此,她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四年课程,更修完所有音乐理论与作曲主要科目。


随后,她在八千名竞争对手中获得攻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理学双博士资格。不过,国外留学生没有申请奖学金的资格,当时她拿着自己歌唱时的录音带和大学时发表的论文,又在双博士奖学金申请中脱颖而出,事后她深有感触:融合不同领域的精英正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1994年,曾凡一断然决定休学两年回国录制唱片,这在当时以曾溢滔为首的十八位院士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决定集体面试这位宁折不弯的小女孩。不过,他们仔细聆听其歌声后,又快速达成一致:唱歌去!


3.jpg

次女中音歌唱家曾凡一教授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科学与艺术”个人演唱会(2019年)


在轻轻逸出科学研究的两年里,曾凡一发行了一张独唱专辑,两次获得中央电视台MTV大赛特别荣誉奖,更在上海和华盛顿举办个人演唱会。在美妙的旋律中,她再度领略到科学的节律与艺术的严谨,以及如旋律的人生和无边的科学研究皆从最微妙的角度切入或解读,更可从两面或多样看似无关的事物中联成一体,构成一个全新整体或结果,这或许正是她日后埋头从事基因研究的滥觞。



获得双博士学位后的曾凡一在2000年回到上海,与父母一起研究早期胚胎发育的课题。此时,离她当初远赴美国攻读学位已时隔八年。


2005年,曾凡一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此时,她带领团队着手研究“通过宫内移植的方法,首次建立了‘人/山羊异种移植嵌合体’大动物模型,证实人源性干细胞能在山羊体内长期存活,并且在山羊的肝、肾、肺、肌肉和心脏等器官高比例地归巢且可分化成相应的人源化功能细胞(如人肝样细胞等),显示了广泛的可塑性”(《上海科技报 2013年10月23日》)


曾凡一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为在活体水平上研究干细胞体内焚化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以及干细胞在体内对损伤组织的修复等,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和宝贵的科学资料。” (《上海科技报 2013年10月23日》)


其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科学院院报》。此刊创立于1914年,与《细胞》、《自然》、《科学》并称世界四大名刊,为国际上影响力最高的学术刊物之一。后获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胚胎干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一部分具有全能性的内细胞团。全能性是指干细胞具有的分化成集体所有类型细胞与形成完全胚胎的能力。拥有了胚胎干细胞,则可在人类最早期的细胞形成过程获得更好的胚胎干细胞,有效介入遗传病治疗,这无疑为无数因遗传基因而罹患终生痛苦的人们釜底抽薪地取走那根悬挂在达摩克利斯头顶的利剑,也可通过干细胞分化为各种细胞、器官,代替损伤或坏死的组织。这对于科学家来说只是一个假说,但对于曾凡一来说或许就音乐中的一个旋律,或音符中的一次辨音。不过,这个旋律或辨音却是人类智慧高度的严苛挑战。


科学研究从来不停留在假设,而是马上出发。


最漫长的四年时间里,曾凡一与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研究院周琪带领的团队在实验室中紧密合作,最终于2009年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孕育出27只具有繁殖能力的小老鼠“小小”,用事实证明这种干细胞确实具有全能性,“能发育成一个具有繁殖能力的完整的生命体”,让国际上所有从事这一研究的科学家都深感惊喜与震撼。这在世界科学界引起重大反响,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2009年世界医学十大突破之一,更入选200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与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此时,一切鲜花与掌声,对于曾凡一来说都不及“小小”们的一声轻叫,于她,那是天下最动听的音符。我们从西游记中看到孙悟空从身上拔出一根汗毛,吹一口仙气,那汗毛就马上变成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那是中国古代人最神往的境界,如今,曾凡一最终实现了中国人的这一梦想。那群名为“小小”的老鼠,并非幼小,而是人类在这一深广无边领域中迈出的小小一步。



说到女科学家,中国人最熟悉的是居里夫人。这位聪颖、严谨,不苟言笑的伟大科学家,人们在敬佩之余,总有点敬畏。那是我们并不了解她的那个几乎没有女科学家位置的年代里她内心的压抑。


但是,曾凡一却让人读出当代科学家的丰富性:喜欢音乐、唱歌,更喜欢在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在她心目中,做实验就是做人,并非仅仅探测未知,而是不断自我超越与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带领团队一起进步并分享成功的过程。导师的几句话成为她的座右铭:“做到百分之九十九等于没做”、“没有表述力和亲和力等于零”。因此,严苛不苟的极高要求从导师经她手中承传到她的学生身上,将他们锤炼出锐气十足的精干队伍,克服未知背后的恐惧去捕捉无限的可能,摆脱安全稳妥的自我保护状态,令自身获得不断迸发的创造力,这也是她得以带领团队不断摘桂踏鳌的要义。同时,她也从父母身上获得充满亲和力的性格令其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真挚朋友。特别是多次独唱会更令她收获到大批歌迷,这让她的生活充满各种斑斓色彩,让人解读出当代科学家的多元性与鲜活性。



如今,作为她最期待能与父母一道致力于“乳腺生物反应器”制药项目。也就是通过基因技术,将动物转化为源源不断生产病人所需的药厂,既能降低药物蛋白的制作成本,减轻病者的经济负担和繁琐手续,更为他们的使用提供便利。


来源:《乐从英才》李健明著

<上一篇:千年技艺“重生”!顺德乡亲马承宽家乡情怀写意又写实 >下一篇:英姿焕发正当时|林结敏:游子归乡创业,拥抱顺德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