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人物>>华文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欧洲顺德联谊总会会长兼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

华文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欧洲顺德联谊总会会长兼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

2024-12-14 21:28:33
字体:[ ]

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4年第四期。




访谈嘉宾简介

伍善雄,香港出生,1968年移居英国,创立百顺旅行社事务所逾30年。1990年担任纽卡斯尔华新社会长,协助创立英国东北地区第一所华人安老院。1993年参加创立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1995年获国务院侨办授予“优秀华教工作者”称号。1995年成为纽卡斯尔大学及诺桑比亚大学校董。2000年当选为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第四届会长并连任至今。同年创立了英国华文教师节。为表彰在癌症和儿童基金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致力于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2000年英女王授予伍善雄MBE大英帝国勋衔。2002年被聘为全国侨联顾问,2004年受邀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并于2009年获国侨办委任为中国海协会理事。2017年获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聘为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2年获纽卡斯尔市政府颁发的“荣誉市民”称号。2014年荣获第三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2016年获国侨办聘请为第一届华文教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7年获国侨办聘请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立新,博士,英国格拉斯哥里仁中文学校创校校长,格拉斯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汉语课程导师,出国前长期在国内高校任教。

【编者按】

海外华文教育与每一个华侨华人家庭息息相关,是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语言文化的薪火相传是华文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了欧洲顺德联谊总会会长兼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与我们分享英国华文教育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伍会长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带领会员学校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教学形式,在推进英国中文教育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促进会的成立,凝聚了英国的华教力量;华文教师节,激发了作为老师的自豪感;校长论坛中关于重要议题的探讨,引领了英国华文教育发展的方向。从国学启蒙到华文教师节到校长论坛再到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这一系列层层推进的举措更是体现了伍会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国学启蒙点燃华裔孩子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华文教师节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将尊师的美德自然延伸至孝顺父母的传统伦理之中,让孩子们学会尊重与感恩;校长论坛培养青年一代奉献、分享与担当的精神,体现了传承、创新、发展、共享的理念。

应伍会长邀请,来自英国格拉斯哥里仁中文学校的王立新校长全程参加了访谈,并就华文教师节和校长论坛问题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尊敬的伍善雄会长,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知道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是英国侨界推动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团体,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促进会成立的初衷和目前的基本情况。


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成立于1993年,得到了使领馆的支持和无数侨胞的关注。当时英国的华文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由香港英国政府主导的。他们为了照顾那些从香港到英国的华侨,用香港纳税人的钱来资助华文教育事业。英国政府免费提供了校舍,每年拨款八百英镑作为办学资金,并免费将教材从香港送到英国。

当时在英国,大概仅有40所左右的中文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教英国出生的华侨子弟广东话,以提高孩子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开展粤语和繁体字教学。这一时期,由于历史与地理因素,所有教材均由英国政府从香港引进,内容局限于香港一隅,如香港的太平山、维多利亚海港,以及英国人对香港的援助等。这些教材如同一扇半开的窗,只透露出中国南部香港一地的剪影,未能充分展示中国广袤腹地的深厚底蕴与民族精神。比如,教材中我们看不到长江、长城、黄河,看不到中国的民族英雄,完全没有中国大陆的情况介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促进会成立之际,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推动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我们呼吁各中文学校实行“字同文,语同音”,积极引入普通话和简体字教学,希望英国的中文教育能够顺畅适应于现代中国社会。

在英国推广普通话简体字教学的初期阶段,我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困难。当时英国的华人社会几乎完全由广东人组成,99%的华侨都来自香港,他们的母语是粤语,缺乏使用普通话的环境。因此,当我们决定在英国进行普通话教学,与祖籍国同步时,这一举措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人认为这会削弱中华文化,甚至有人发表文章批评我们将中华文化“砍掉”。面对这样的质疑和反对声浪,我们并没有退缩。相反,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这项事业。首先,学校的老师们成为我们努力争取的重点对象。比如,我们请中文学校的老师们喝茶聊天,慢慢地把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简体字教学的大前景告诉他们,与他们分享祖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与进步,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一个事实: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掌握普通话已经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促进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我们还特别指出,虽然老一辈可能习惯于在特定区域内生活,但新一代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如果他们不了解普通话,那么当他们走出家门,尤其是前往中国大陆旅行或学习时,将会遭遇沟通障碍,无法顺畅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这种情况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是一种限制;而对于整个华人群体来说,则可能导致与主流文化脱节的风险。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认识到普通话简体字教学的价值所在,并乐意尝试将其纳入课程之中。

接下来是更换教材。我们首先与中国国内联系教材,那时候文化司只有给东南亚的教材。后来,国侨办文化司委托暨南大学编写了适合我们使用的《中文》教材。我们积极与文化司和暨南大学联系,跟他们沟通我们对教材的要求与意见,促进会与暨南大学也因为《中文》教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经过一系列努力,我们当时成功地让大概七八十所学校接受了普通话教学,把英国的中文教学转变成为普通话简体字教学,并向他们推荐《中文》教材。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促进会在英国华文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我们办促进会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英国的华文教育发展。目前,跟我们合作的学校有150多所,其中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学校有130多所;有4000多位老师、6万多名孩子在学习中文。此外,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义工,差不多有68人,分布在苏格兰、曼彻斯特、伯明翰还有伦敦等地。他们都是热心华文教育事业的人士,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华文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在资金筹集方面,2018年之前,我们每年都能筹到2万多英镑,通过筛选与分配,每年约有50到60所贫困学校能从中受益,每所学校能够获得大约300到500英镑的支持。尽管这笔资金只是杯水车薪,无法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它作为一种鼓励,激励着这些学校克服困难,坚持开展好华文教育事业,同时也传递了我们老一辈华侨对华文教育、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和情怀。提高中文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是促进会的一项核心使命。此外,促进会还关注在英华裔青少年的成长,鼓励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与中华文化,激发孩子们的中国心,因为他们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华裔。


促进会以明确的目标宗旨、高效的运作模式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度,正逐步成为推动英国华文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了解到,自促进会成立后,在推进英国的中文学校向“正规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提高了英国华文教育的办学质量,请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成功经验。

促进会成立之前,全英国的中文学校分散在各地,大多是由聚居的华侨华人家长自己组建的,从当时家长反馈过来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文教学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学不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比较随意。先讲一个故事吧。有个学生家长是开快餐店的,他说每逢星期六,最痛苦的事情是为了孩子学汉语,他得八点钟起床煮饭给孩子吃(凌晨三点才能下班睡觉),吃完饭再把孩子送到中文学校去。过了两年,当看到孩子的学习效果时,他特别不高兴,他说牺牲休息时间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中文学校学习,学了这么长时间,孩子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效率太低了。确实,那时候英国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低,他们中很多都是从香港过来的,之前或是种地的农民,或是出海的渔民,他们懂多少就教多少。比如他只念到三年级,最多就只能教三年级的知识给小孩子。

后来情况有所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后,英国这边过来了很多中国留学生,他们的到来提高了中文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因为在那个年代,英国很多中文学校找中文教师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不能像大学的学院那样能够请中国的志愿者过来帮忙,基本上都是找这些留学生周末来帮忙。虽然这些留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肯定比以前那些家长高多了,但是他们并非教育学专业出身,也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是懂得汉语、会写汉字而已。因此,在师资方面,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幸运的是,国侨办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他们积极地将中文教学专家派送到英国,促进会安排这些专家在各地巡回培训与指导当地的中文教师。同时,他们还邀请我们的老师在暑假期间回到中国接受专业训练,把我们的老师照顾、接待得很好。由此,英国学校的中文教师专业水平慢慢就提升起来了。

那时候,不同的中文学校的中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千差万别。这就涉及教学标准化的问题。我们在2019年召开了第一次关于教学标准化的研讨会——“英国中文教学统一考试国际研讨会”,把暨南大学、华侨大学、香港大学都请过来参与研讨。教学标准化需要统一的考试,没有推手是不行的。如果能够做到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英中文学校的教学水平,既有利于对各学校的办学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对教学管理提供更为专业的质量体系参照,也能够实现中文学校的教学标准化。

我们今年首先尝试在一年级开启统一考试,这次考试总共有26所学校参与。明年6月份统考期中考试,我们就增加到二年级了。我们为什么要统一考试?放眼全球,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学水平最高,侨办举办的中华文化方面的比赛,基本每次都是马来西亚得冠军。我们要以马来西亚为榜样,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中文教育能够像马来西亚那样,每个学校的水平都是标准化的。

关于教学的标准化,除了统一的考试,还需要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要与英国的中文GCSE公考接轨。以考试促进教学的标准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实现教学的标准化无疑相当于英国华文教育的第二次革命。


促进会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的建设,真的已经走在前面了,不仅是有了想法,还有课程、大纲和统一的考试,这些成果都特别令人振奋,我们也非常迫切地想要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在师资方面,我们也有很多想要跟您请教的问题。促进会几千名老师,关于他们的培训,有没有什么规划?或者说,目前主要有哪些培训形式,对于国内方面还有一些什么想法和要求?


关于师资培训的规划问题,要在海外中文学校实现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我们没有固定的校舍;其次,当然还有自身的问题。其实,在师资专业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会根据英国的具体情况再补充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例如,每年开学之前,我们会组织一些国内的专家来英国,为我们当地的教师提供面对面交流培训的机会,分享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此外,我们也有幸得到了众多在英国的汉语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参与这样的培训与交流活动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最期盼的事情是,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大家都秉持同一个信念: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作为教师的使命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汉语,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孩子们的中国心,点燃他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最后,我希望国侨办增加师资研习班。


确实,孩子们在海外学好汉语、了解中华文化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选择适合孩子学习的内容,也要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我们了解到,自促进会成立以来,您一直致力于向华裔孩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您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华裔孩子们对中文、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


孩子们学好汉语确实不容易。为鼓励孩子学好普通话,爱上中文,主动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我们在2000年时举办了第一次普通话比赛,得到了中国大使馆总领事的支持。当时,我们是允许用普通话唱歌的,比赛中有学生唱了《我的中国心》这首歌,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很让人感动。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办了21届普通话朗诵比赛,通过这种比赛形式,增强了孩子们对祖籍国语言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除了普通话朗诵比赛,我们还陆续举办了书法比赛、成语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广国学启蒙教育,比如引导孩子阅读《论语》。可以说,在欧洲范围内,在国学启蒙教育方面,我们确实是先行者。现在,上海市侨办看到我们的国学启蒙活动,找到我们一起合办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明”首届全英华裔少儿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这是促进会推广国学教育的又一项重要活动,这项活动也被上海市侨办纳入其“华语侨心”的重点项目。
我认为,传统国学启蒙教育的价值不应被忽视,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这是塑造其身份认同、增强其文化底蕴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让孩子从小接触并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这次我请王立新校长过来,也是希望他能够把中国的国学经典在欧洲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承下去。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觉得他们可能不懂就不去教。其实,我们的国学启蒙读本《论语与邯郸成语精选学习》,由于有英语翻译,小孩们是能看得懂的。我记得我们把这本国学启蒙读本介绍给一些学校时,很多孩子看到后跟家长说:“爸爸,我们这本书好像《圣经》一样。”孩子们对《论语》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广国学启蒙的决心。

在英国有一个令所有华文教师特别自豪的节日,就是华文教师节,这是由英国华侨华人自发创立的节日。请您介绍一下您当年创立华文教师节的初衷是什么?教师节的例行活动有哪些?这些年来,教师节在提高华文教师的待遇、提高英国华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2000年,我们开始举办第一届华文教师节活动。为了表彰那些自愿牺牲周末休息时间、致力于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的教师们,我们举办了第一届华文教师节活动。这个节日不仅体现了对教师们的尊重与感激,更是为了提升华文教师们的社会地位,让辛勤奉献的华文教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当时的汉语课大多在周末进行,许多老师不辞辛苦地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值得我们深深地敬佩。因此,设立一个属于华文教师的节日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是对教师们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们为中华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的认可。如今,全球只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设有华文教师节,第三个庆祝华文教师节的就是英国了。

从第二届华文教师节开始,我们设立了教师表彰环节。对于不同规模的学校,我们都给予了相应的表彰名额。例如,200人左右规模的学校表彰两名教师,300人左右规模的学校表彰三名教师,10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表彰五名教师。

自从华文教师节在英国侨界设立以来,其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成为了英国侨界的一件大事。每届活动都备受瞩目,规模宏大且隆重。华文教师节也获得了使领馆的重视与支持。近年来的每一届活动中,使领馆都有代表参加,宣读教师表彰名单,并为获奖教师颁发证书,为华文教师节增添了更大的影响力。

除了表彰老师之外,教师节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经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受到整个侨界的认可和尊重。大家纷纷以隆重的方式对待他们,为他们献花、送礼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感激之情。孩子们也会通过献诗、唱歌等方式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对老师们来说,这是非常光荣的时刻,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慰问和鼓励。我记得有一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受邀参加了我们的教师节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感慨说,我们的华文教师节比国内的类似活动还要隆重。

我觉得华文教师节不应只在英国设立,其他国家有华文教育的地方都应该设立华文教师节来表彰老师、鼓励老师。这一节日不仅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认可,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实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观念,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其形象深入人心。在教师节活动上,我们都是站起来向孔夫子像鞠躬的,没有人是坐着的。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场面。

华文教师节活动不仅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本身也是一场知行合一的实践。通过国学启蒙课程,我们告诉孩子要尊师重教;通过华文教师节活动,我们做到了尊师重教,这就是知行合一。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尊敬教师延伸到孝顺父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现在有些孩子直接叫爸爸妈妈名字,那真的不像样,不成规矩。你看,在教师节活动上,孩子们多开心。看到我们这些老师、侨领等都向孔夫子像三鞠躬,这一举动,无声胜有声,让在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深刻理解到,尊敬老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际行动。他们亲眼目睹了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虔诚与敬畏,这样的场景无疑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尊师重教的种子。更为深远的是,我们的活动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将尊师的美德自然延伸至孝顺父母的传统伦理之中。通过教师节这样一个节日,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将对老师的尊敬转化为对父母的孝顺,学会了尊重与感恩。

24年来,我从未缺席一次华文教师节活动。我记得最初的时候我是能从台上跳下去的,台子很高,现在不行了,只能慢慢走下来。以前我都是穿着工作制服参与到具体的活动准备中的,现在校长们不让我做了,由他们来做这项工作了。我想这也是一种传承,代表了我们海外华文教育永葆青春,后继有人。


除了华文教师节活动,您也策划筹办了校长论坛等活动,请问校长论坛与华文教师节活动的侧重有什么不同?


每年春节之后,校长论坛活动都会如期举行。这是一个备受重视和欢迎的活动,为英国所有的中文学校校长提供交流、沟通和启发的平台。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校长们能够聚在一起,分享学校的情况,探讨面临的困难,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校长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能够让校长们有机会互相学习和借鉴,大家可以共同研究如何把学校办得更好,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成果。这种奉献精神和分享精神是校长论坛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校长论坛上,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学校的情况,分享他们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大家互相了解,也能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并能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比如办理保险的事情、师资培训如何开展、如何找到优秀教师等问题,大家都能分享经验和信息。当然,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实现教学标准化的问题,这项工作也离不开校长论坛这个平台。我们提出的教学标准化首先是得到了校长们的支持和同意才能顺利开展。

王立新校长:说到校长论坛和华文教师节,这两个活动在英国华文教育界具有重要的地位,我每年也是一定要参加的。今年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这对她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对她多年辛勤工作的认可。她和家人为了参加这个教师节活动,甚至不惜凌晨乘坐飞机前往伦敦,活动结束后又连夜赶回家。这样的例子足以说明华文教师节在我们华人教师群体中的影响力有多大。

校长论坛则是另一个我每年必须参加的重要活动。刚刚伍会长说到的教学标准化统一考试、教学大纲的研讨,包括校长间交流等重要的关键性的议题都发生在校长论坛中。在校长论坛中,我们通常会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组长负责引导讨论。我们小组的名字是非常有创意,也非常有意思的,叫“香蕉组”“苹果组”“橘子组”什么的。这样的命名方式不仅增加了我们论坛的趣味性,也让来自不同地方的校长们更加轻松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在这些小组讨论中,我们会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我们讨论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学校运营等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保险问题。在英国办华文教育,租用场地是必要的一环,而英国的法律要求我们必须购买保险。我们购买的保单金额高达十万英镑,这不仅是为了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学生和学校的权益。一旦发生意外,这份保险可以为我们提供必要的保护。

通过校长论坛,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也建立了一个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网络。


刚刚过去的另外一件盛事,就是2024年8月1日世界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在北京成立,由伍会长担任顾问。首先我们对您的支持和慷慨捐助,表示深深的敬意。作为德高望重的资深老一辈华教人,对于华文教师和领导者的新老接力换代,对于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您如何看待?特别是对于青年华校的领导者,您认为他们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对于他们您有什么期望?


现在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年龄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不管你多热情、多热心,如果你太老了的话,现实已经不允许你做很多事情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界的一份子,我们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实现接力换代,培养出更多的接班人。

罗坚会长组织世界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时,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因为我相信,只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输入,才能让华文教育事业永葆青春活力。我们要筛选和鼓励有能力的年轻校长来参与我们的华文教育事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我们的华文教育事业在未来应该不局限于义务与慈善工作,我们一定要鼓励这些年轻人来接班。我们要怎么培养与鼓励这些年轻老师呢?我认为要关注年轻人的勇气和奉献精神。比如,在活动中,观察有哪些主动、愿意带头的年轻人。当每年学校组织旅行活动时,你就要盯住这些老师,可以让他们担任领队,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将来有机会鼓励他们能够做到传承和接班。

现在有很多新的科技手段,比如AI、机器人什么的,我们这代人都不懂了,年轻人在新的科技方面、在信息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对教学管理和新的方法懂的也比我们多,比我们优秀得多。我们要鼓励他们当领导,我们非常高兴也乐意支持年轻人大胆地去改革,改革我们现在的华文教育。如果一直用20多年前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现在的孩子肯定是不行的,他们接触的世界比我们要广阔得多,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与我们相差甚远。过去与今天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年轻人,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才干,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学校有太多空间等待我们去改变。

我们要鼓励年轻的校长们,明确地告诉他们,要勇于奉献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学校,更是为了整个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

青年华校校长联合会成立之后,我也跟他们沟通交流,把我的想法、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传递给每一位校长,让他们明白,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他们的参与,需要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教育者有不同的任务。毛泽东时代,教育是为了救国;邓小平时代,教育是为了富国。那么,现在的教育目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现在的教育是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我们要激发孩子们的中国心,要让他们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籍国文化。

我很支持罗坚会长的工作,我们对年轻的校长寄予厚望,我鼓励他们要做更多的好事,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我们的华文教育事业才能永葆青春,发扬光大。现在是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更应该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全人类的财富。你看,我们的《论语》多好,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应该与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分享。



谢谢伍会长的分享。您对英国华文教育所做的全景式回顾以及深刻的分析,以及情不自禁展现出的对华文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深厚情感,令我们钦佩与感动。这20多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伍会长带领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践行华文教育初心使命的20多年,让我们看到了您对于华文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对海外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心设计和敏锐判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前辈华教人的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无比热爱。我们非常敬佩伍会长作为一位教育家的战略眼光与责任感。英国华文教育不止于坐而论,更能够起而行,卓著成就值得我们所有从事海外华文教育事业的同仁思考与共勉。


来源:世界华文教育研究




<上一篇:缅怀顺德乡亲李锡:一位真正的乡贤与慈善家